在溫室蔬菜換茬之季,即7、8、9月份高溫季節,采用高溫悶棚技術,既能熟化土壤,增加有機質含量,改善土壤結構,又可滅除由于連作而引發的致病病菌及地下害蟲,且易于操作,效果顯著。
高溫悶棚消毒法,就是在夏季密閉大棚,利用太陽熱的高溫和藥物熏蒸進行棚內消毒,一般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進行。這種方法成本低,污染小,操作簡單,效果好,容易被群眾接受。

一、高溫悶棚的具體方法
整地施肥: 地要整平,整細,并結合整地施肥。施有機肥,如雞糞、豬糞、牛糞等,或利用植物秸稈如玉米稈、稻草(切成3~5厘米長小段),加施石灰氮。有機肥畝用量一般3000~5000公斤,石灰氮每畝60~100公斤。均勻撒施在土壤表面,然后深翻25~30厘米。有機肥如雞糞、干牛糞等,有提高地溫和維持地溫的作用,使殺菌效果更好。地整好后,再按照作物的種植方式起壟或做成高低畦,這樣可使地膜與地面之間形成一個小空間,有利于提高地溫。
灌水: 大棚四周做壩,灌水,水面最好高出地面3~5厘米,有條件的覆蓋舊薄膜,要關好大棚風口,蓋好大棚膜,防止雨水進入,嚴格保持大棚的密閉性,使地表以下10厘米溫度達到70℃以上,20厘米地溫達到45℃以上,達到滅菌殺蟲的效果。土壤的含水量與殺菌效果密切相關,如果土壤含水量過高,對于提高地溫不利;土壤含水量過低,又達不到較好的殺菌效果。實踐證明,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%時,效果最好。
藥物處理: 用氯化苦進行地膜覆蓋土壤消毒,以殺死土壤中的病菌。方法是把氯化苦注到畦內,50平方厘米挖一穴,深度10~15厘米,每穴4毫升。此外,在密閉大棚之前,棚體內表面噴施1遍殺菌藥和殺蟲劑,以殺死躲在墻縫中的病菌和害蟲。
密閉大棚: 用大棚膜和地膜進行雙層覆蓋,嚴格保持大棚的密閉性,在這樣的條件下處理,地表下10厘米處最高地溫可達70℃,20厘米的地溫可達45℃以上,這樣高的地溫殺菌率可達80%以上。
消毒時間: 絕大多數病菌不耐高溫,經過很短時間的熱處理(10天左右)即可被殺死,如一些立枯病病菌、黃瓜的菌核病病菌、黃瓜疫病病菌、茄子黃萎病病菌等。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別耐高溫,如根腐病病菌、根腫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傳染菌,由于其分布的土層深,必須處理30~50天才能達到較好效果。因此,進行土壤消毒時,應根據棚內所種作物及其相應病菌的抗熱能力來確定消毒時間。
消毒后處理:
1.在高溫悶棚后必須增施生物菌肥。如果不增施生物菌肥,那么蔬菜定植后若遇病菌侵襲,則無有益菌緩沖或控制病害發展,蔬菜很可能會大面積發生病害,特別是根部病害。生物菌肥在蔬菜定植前按每畝80~120公斤的用量均勻地施入定植穴中,以保護根際環境,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。
2.太陽熱消毒對不超過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,對超過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較差,因此,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,即使耕翻也應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。否則,會將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來,發生再污染。太陽熱消毒法雖不能對大棚進行徹底滅菌,可是卻能大幅度降低田間的病菌密度,大大減少作物發病的機會,其消毒效果能持續2年,所以對大棚可以2年消毒1次。
二、高溫悶棚后的效果
1.顯著減少因重茬種植引發的枯萎病、根腐病、黃萎病、疫霉病、灰霉病、莖基腐病、病毒病等10余種病害。
2.明顯減輕根結線蟲病的侵害。連作障礙較重的大棚,經嚴格處理后能夠基本恢復到新建棚時的蔬菜產量和品質水平。
3.高溫悶棚,快速漚腐有機肥,豐富了蔬菜所需的土壤中的營養成分,降解土壤中的有毒、有害成分,特別是土壤中的農藥殘毒,為實現無公害生產創造有利條件。
|